線索 2023
3/11 (Sat) - 4/22/2023 (Sat)
李錫奇、葉竹盛、王為河、吳銀海、吳孟璋、陳曉朋、吳尚邕、徐瑞謙、龔寶稜
-
李錫奇,1938年出生於金門古寧頭,畢業於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科。是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同時也屢獲國際獎項的現代繪畫大師,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發展歷程中,李錫奇是最具行動力的一位傑出藝術家;李錫奇之創作具材質上的實驗性,常被稱為「畫壇變調鳥」,作品富東方人文意涵,於推動台灣現代藝術活動、促進國際藝術文化交流,貢獻卓著。
-
葉竹盛,1946年出生於臺灣高雄,先後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西班牙最高藝術學院(馬德里大學)。其作品中以種子、海洋等元素來探討社會與自然的關係,是為臺灣首位以藝術探討生態環境現實議題的藝術家。他以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語言形式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提取大自然所提供的元素,轉化為主觀的浪漫主義審美產物。葉竹盛的創作透過反映自身的觀察與經驗,利用不同媒材表現感性的知覺,並以色彩與符號指涉獨特的生活樣態。隨著生活經歷的改變,讓他體會到萬物的個別性所代表的意涵,而在創作上則以此作為主要理念。
-
王為河,1961年出生於台北台灣,先後於1991與1993年取得美國芝加哥學院學士以及建築碩士學位,並於同年榮獲台北二二八紀念碑首獎。獎項榮獲1996「台北美術雙年展 環境與都市」入選以及「第八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入圍。擁有豐富創作與學術背景的他在創作之餘投入教學,於1997年起任教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擔任副教授兼任所長。王為河的創作理念衷於探索人與場域因循的關係,集結同屬性物件、類色彩及數學物件,混和繪畫予以平面化進而建構一種萬物皆空域化的平面秩序,表達寂靜語彙重複量化的精神性。
-
吳銀海,1970年出生於金門現定居於嘉義,1993年完成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學士後,於2001年至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深造並取得藝術碩士。吳銀海以抽象抒寫的意象探索作品、媒材與創作者三方之間三位一體的關係。透過內斂柔和色彩緩慢流動的空靈精神性,反映無論世界的瞬息萬變,一切都終將依照自然法則,轉化成有秩序、系統性的發展。世界總是在變化,精神性與物質性的生成之時,彼此關係與順序也隨之改變、相互牽引。「我的創作透過色彩、筆觸與畫面留白的變化呼應所有事物雖不盡相同,卻是自然有靈性的循環交織以致達成和諧的感知。」吳銀海的作品榮獲第一屆蕭勤創作獎、桃園縣美展首獎以及第一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新人獎。作品曾展出於多處機構並典藏於臺北市立美術館、關渡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等機構。
-
吳孟璋,1971年出生,畢業於台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以石雕為主要創作類型,並從中探索自我生命課題與對應外在環境的關係,藉以達到定慮致靜的狀態。創作中經常依從媒材原初始的狀態感知生命經驗累積的體悟感受,對應石材創作中常有不可預期的變化與形態。透過自然本質與創作過程之穿透、磨削、裂解、結合相應產生的痕跡,回應呈現方式以提顯石材的特性。作品中保留的斷裂面,是石材在壓力下裂解相應所產生的自然本質。取決作品的呈現亦是吳孟璋與媒材之間—破與立一體兩面的對話方式。達到精神思想與自然本質相對關係的互存與相融。
-
陳曉朋,1976年出生於澎湖群島並定居於台北。1999年完成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學士學位後赴美留學,於2001年取得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學位,進而遠赴澳洲深造獲取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博士學位。擁有豐富藝術學術背景與展覽經歷的她活躍於國際藝術舞台曾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關渡美術館、雪梨SNO當代藝術計畫等藝術空間舉辦個展,並於慶洲藝術中心、斯諾馬斯安德森牧場藝術中心、格蘭菲迪釀酒廠、道夫鎮格蘭菲迪釀酒廠、洛杉磯第十八街藝術中心以及台北國際藝術村等地駐村創作。
-
吳尚邕,1988年出生於台北台灣,2015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班,曾任第十二屆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目前創作居住於台北。致力於繪畫、影像、立體裝置等創作形式,題材多環繞於日常現象的拆解以及常態慣性邏輯的剖析辯證,以多元、跳躍式的立場探索事物本質性的游移。在創作語彙上,專注於將東方老莊形而上的玄學哲思揉合視覺心理及社會科學等理性的思辨,試圖在多重心靈感知與思維路徑的交織共存間,建構出靜穆且帶有詩性邏輯的超現實幻境。
-
徐瑞謙,1994年出生於苗栗,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創作於臺北市的徐瑞謙,近年來活躍於多方指標性藝文場域的展出,不僅受邀參加關渡美術館「破碎記憶的網」與國立臺灣美術館「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聯展,並且多次舉辦個展。徐瑞謙的創作看似俐落理性,線條與塊面的接合像是依照一套邏輯,無法被擾動,然而實際上他想探尋的卻是身體行為與物質構件之間的感性生成。經由打破日常事物的原有基準,將其還原至不確定的狀態,以抽離的視角重新感受。創作中與物質來往的過程相互牽繞、摩擦、脫離與再塑的時間範圍中,我們將重新獲得另一種閱讀材質的可能,喚醒某種在物體質量、動作行進之外的未明意識空間。
- 龔寶稜,1996年生並定居於桃園。2018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後遠赴英國倫敦深造,並於2020年獲取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繪畫系碩士學位。作品陸續於台灣、香港、韓國、英國等地展覽,亦參與在地社群及建築之合作項⽬,如2022 X-Site: 藍屋與2021橋洞計畫 。並且榮獲2022年台南新藝獎與2019臺北美術獎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