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景
2/8 (Sat) - 3/28/2020 (Sat)
吳少英、郎靜山、林建榮、平川祐樹、范姜明道
素有「現代中國攝影之父」美稱的藝術家-郎靜山,以自身所具備的身後國畫造詣與修養,將傳統國畫融入作品的影像中,紀實與繪影,捕捉了東方文化中特有的氣韻生動與拙樸雅緻。郎靜山始終標舉「影畫合一」,打破攝影與繪畫在媒材上的差異性,強調兩者作為平面視覺藝術的共通性、主張以南朝謝赫「六法」指導攝影藝術,甚至發展出「集錦」和「影繪」,在理論和技術層面集合東西藝術之所長,借助先進的西方科技發明,提升中國藝術的寫實效果,使得藝術家在技術層面得到解放,得更專注追求意境、詩意和精神自由。
1892年出生於中國江蘇淮陰,自幼喜愛中國書畫,13歲前往上海南洋中學師從李靖蘭習得攝影原理及沖洗與曬印技術。1926年進入上海《時報》擔任攝影記者,成為中國新聞界最早專業攝影師之一。1931年於上海創立「靜山攝影室」,專門從事人像與廣告攝影,並與黃仲長、徐祖蔭組合成「三友影會」,致力推廣中國的攝影至西方國家,以提升中國攝影在國際藝壇的地位;同年以作品〈柳絲下的搖船女〉入選日本國際攝影沙龍。郎靜山接續獲得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高級會士銜(FRPS)及國際攝影藝術協會(FIAP)最高榮銜等,共20餘個世界級攝影學會和名譽會員;更於1980年榮獲美國紐約頒贈年度世界十大攝影師美稱,至1995年以104歲嵩壽仙逝於台北。郎氏畢生致力於推廣攝影,融會東方精神,發展嶄新技法,創作獨有的攝影語言。
范姜明道的創作以自然為出發點,進而對環境、生活的觀察,將不再具有生命的樹木賦予新靈魂,枝椏伸展成人與樹的共生體,內在的細微姿態盈滿著靜謐而強韌的生命力,深深吸引著觀者,並從其中尋找自然的詩意。藉由工藝製作而使各式材料重新具備生命再現的特徵,無論是形式上的接近或是紋理上的模仿,這些細節實際上都並未能替代原生的植物型態,而是通過視覺上的示意,找出另一種生命延續的規律性與秩序感。
1955年出生於台北,1982年畢業於美國加州伍德貝利大學室內設計系,1987年取得加州歐蒂斯藝術碩士。1997年受邀展出於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裂合與聚生」聯展,近年重要個展包含:關渡美術館「Masterpiece Room竹林」(2016)、「再生的記憶」(2014)、「重置的物件序列」(2011)等。作品受邀展出於台北、北京、杭州、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加拿大、澳洲等地。
吳少英的主要創作理念來自宋代美學,以創新不離傳統為原則,保有傳統水墨深遂的根源,以當代的思維和現代媒材去闡釋水墨之境。多年來她試圖把水墨從畫筆的附屬地位以及長期表達文字與圖像中解脫,也消弭了水墨與畫筆由來已久、密不可分割的組合及依賴性,擅長以錄像, 攝影、宣紙與油畫布作媒材,也嘗試當下最新的媒介如互動科技技術,用跨領域、跨媒介的水墨表現方式,以證明水墨有其自身的獨特本質。在她20多年來對水墨的不斷探索過程中,發現在不同的媒材上,水墨會產生其獨有的表現含義。2015年底完成臺灣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重院區的公共藝術創作的委託,用水墨意境的形式表達生命的真諦。這些在玻璃上色彩斑斕的創作,產生出山水意蘊的影像,以錄像方式被拍攝下來,經過藝術微噴的手法再次回到玻璃上,永恆地保存那瞬間之美。
1966年出生於澳門,1990年代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書畫藏品館研究室修讀館內中國藏畫,汲取東西方藝術,1996年移居台灣研究當代水墨,2008年至今創作與生活於北京。過去重要個展包含台北市立美術館「冥遊」(1996)、朱銘美術館「太和」 (2005)、西雅圖藝術博物館「墨的凝動」及北京山水美術館「流光」(2017) 等。作品典藏於國立台灣美術館、澳門藝術博物館、北京今日美術館、湖北美術館、深圳關山美術館等機構,曾於台北、香港、北京、葡萄牙、澳門、西雅圖、紐約、澳洲、瑞士、希臘、日本等地展出。
林建榮擅長結合燈泡與雕塑創作,運用燈光與雕塑的結合,將生活中無法言喻之處具體化,透過物件的擬態與環境的裝置,重新建構自我投影的雛型。部分作品呈現出像卡通或是玩具般的可愛造型,一方面是它們源自於童年記憶中不可抹滅、懷舊美好的部份;另方面則是時空上的遠距,讓藝術家對它們存有某種既親切又陌生的疏離感。藝術家希望觀者透過自身的經驗,尋找出潛藏在內心某塊角落的童真與樂趣,舒緩釋放壓抑已久的社會禮教與束縛。
林建榮1970年生於臺灣台中,1998年畢業于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現為逢甲大學建築系及室內/景觀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曾獲選為英國倫敦蓋斯沃克藝術工作室、日本茨城縣阿庫斯及美國長島水磨坊藝術中心駐村藝術家。作品典藏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及帝門藝術基金會,曾於台北、台南、香港、澳洲伯斯、日本茨城、紐約、北京等地展出。
平川祐樹的創作從錄像作品橫跨至平面極簡畫作,結合東方哲學的禪意及西方當代藝術的多元風格,激盪出跨文化的創新思維。無處不在卻隱而不顯的「時間」主宰著萬物,有形的事物終將消逝於無有,這份不可逆性深深吸引著藝術家,渴望透過作品將時間封存,以對抗流逝。紮實的電影製作訓練使平川擅長使用影像來提煉時間,企圖讓隱匿於事物與空間背後的時間顯露、釋放出來,突顯時間流動地存在於空間中。透過對於自然素材及日常物件的觀察,取樹木、石頭、葉子、蠟燭、老照片等作為載體,歷久經時地以攝影或錄像記錄其轉化的軌跡,將數位化的技術帶入柔軟的生命力,濾除色彩與聲響,讓觀者放慢腳步以新的視角重新認識並感知世界。
1984年出生於日本名古屋,2008年畢業於名古屋藝術大學。曾榮獲第十二屆台北數位藝術節、日本新媒體藝術節藝術類評委精選、Now & After莫斯科國際錄像藝術節、第六十五屆德國奧柏豪森國際短片影展、第48屆鹿特丹國際影展以及德國Hector Preis 2015 der Kunsthalle Manheim 14 Nomura Foundation提名等。作品過去在日本、德國、台灣、中國大陸、香港、韓國、英國、美國、波蘭、義大利、希臘、立陶宛、俄羅斯、澳洲、加拿大等地展出。2013年至2014年擔任日本政府海外研究計畫文化事務局海外研究員,2011年至2015年陸續獲邀助村於德國司徒加特、柏林及義大利馬隆諾。作品典藏於日本美濃加茂市立美術館、台灣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及日本Pola美術振興財團等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