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書寫與繪畫
5/28 (Sat) - 6/25/2016 (Sat)
黃宏德、李安成、鄭帛囪、林亦軒
展覽日期:2016.05.28-2016.06.25
展覽地點: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1F
展覽開幕:2016.05.28(六)15:00
座談會:2016.06.18(六)15:00 (與談人:陳貺怡、張晴文、張禮豪、蘇俞安)
双方藝廊將於5月28日展出「寫生:書寫與繪畫」(Seize the Life: Contemporary Writing and Painting)由策展人蘇俞安策劃,集結四位優秀台灣當代藝術家黃宏德、李安成、鄭帛囪及林亦軒,展覽至6月25日,6月18日下午三點將有ㄧ場精彩對談。「寫生」即是展出藝術家用書寫線條表達、捕捉不斷變化與流動的意義或生命。書寫在此不局限於文字書寫,而是藉由手與線條表現藝術家當下的思維與感受。書寫線條的繪畫,具有直覺與立即性,因此可讓觀者直接感知其精神性。
策展人蘇俞安認為,書寫線條的繪畫作品不假言語地直接展現生命的存在,更為我們揭示當下如是的生命狀態,同時展現種種不可思議的筆觸、韻律與變化;而藝術的本源為何?驅動藝術家創作的力量是什麼?構成形象或作畫的狀態?書寫線條的繪畫與其他媒材不同之處,它是更直接的反映藝術家當下思緒的時間,藉由藝術家的手完成,書寫的直接性或直覺將使思考無法運作,使得藝術家能去發展更為純粹與真實的範疇。因人的感知狀態(感受與思維)是無法用一個邏輯、形象或文字完整表達,我們常藉由書寫與繪畫去沉澱與整理或探索自己,當我們回頭看這些手稿或日記時,都會有所觸動,因為除了是原初的思維過程,也是「存在」或「創作」的痕跡(mark-making)。
若從東西方繪畫發展脈絡來看,策展人觀察在西方繪畫藝術中,為能準確呈現眼見的世界,古典繪畫風格逐漸形成一套規範。相較於現代藝術中強調身體性、書寫性,變成抵抗視覺、反繪畫,甚至是反既有知識體系,然而在中國書畫藝術,文字的起源為表意,書寫、繪畫、身體、運動、主體與世界全是一件事,用最簡單的墨色與最直接的線條,透過手表現對宇宙運作與自身生命的體悟。本次展覽展出兩個不同世代,195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黃宏德與李安成,及198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鄭帛囪與林亦軒,藉由書寫的直接與立即性,除了表露各自的性格與繪畫特色,也顯現台灣繪畫發展的轉變,一種美學辯證─中國書畫藝術、西方藝術的轉化與過渡,以及藝術家自身存在的辯證。
策展人蘇俞安,1977年生於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現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班。從學習藝術創作跨足策展,只想讓人看難得一見的作品,不全然是作品珍稀,而是它就在你我的生活之中,因習以為常而未見,然而每個人都可以發現與創造,因為每個人跟每個時刻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一張無意間拍下的生活照、寫下隻字片語、閃過的日常景象,都有可能在將來拾獲時,是最珍貴且無可取代的事物。曾於2011年策劃「台灣當代素描展Drawing Now」(鳳甲美術館),2009年與張晴文共同策劃「弱繪畫Weak Painting」(關渡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