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的新型態藝術空間開張, 双方藝廊以「我倆之眼」開啟新視界
在策展人胡朝聖歷經兩年的籌備與規劃,「双方藝廊」終於將在2015年五月中旬於台北大直敞開大門。以構成藝廊主體的兩個長方形空間而命名的「双方」,欲以二元參照的觀點開啟無限可能(藝術家/觀者、空間/社區、地方/中心、在地/國際、主體/他者…等)。不以二元劃分,而是「參照」的觀點映射出更多元的經營觀念,意味著「双方藝廊」將同時著重藝術推廣、策展實踐、出版研究以及收藏服務等面向;從這些課題思考之下延伸拓展出台灣正面臨之當代國際藝術生態中關於藝術生產、展覽型態、專業收藏、數據分析、學術研究、國際交流、人才培訓和資源交換的發展, 矢言要為台灣及國際當代藝術帶來嶄新視野與定位。
台北作為亞洲當代藝術市場的先驅之一,蘊藏著豐沛及穩固紮實的藝術環境與資源,而在亞洲各大城市積極爭取藝術市場地位之時,眾多畫廊、展覽空間卻被迫在學術與商業間取捨,以至於對藝術的想像受限而顯得保守退縮。双方藝廊在專業自許的要求下期待開拓更寬廣的視野,扶植藝術的前進,成為一雙有力的臂膀,將其定位為當代藝術生態中「另類的另類空間」以及「替代的替代空間」,成為繼美術館、畫廊、非營利空間和替代空間之後的新型態展覽場域,打破各機構之間現實條件下的鴻溝與疆界,擷取各自所長,破除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致力成為全球第一間實踐藝術家與策展人理念的商業藝廊,並在國內外策展人和藝術家通力合作下,使未來的每一檔展覽(個展和聯展)兼備商業、學術、前衛、專業和理想於其中,朝向全然美術館品質的標準看齊,讓「藝廊美術館化」;也回應全球當代藝術環境對於藝廊發展趨勢的想像、探索和實踐,尤其在歐美近日許多重要藝廊不斷擴張其空間與據點之下,對於展覽品質的自我提升以及服務更成為全球競爭下不可或缺的動能,這也是双方藝廊希望達成的目標。
近年來內湖大直地區儼然成為台北畫廊生態的新聚落,更促使双方藝廊思辯著全球競爭環境下所需具備的思考格局與觀點,除了在展覽生產的企圖心上以學術策展為主軸之外。双方藝廊也將以國際化規格和定位來經營藝術收藏部門的事業,在台灣過去已擁有的藝術活力與收藏實力上,成為藝術創作者與收藏家之間對內也對外最好的橋樑。憑藉著對台灣本地藝術生態的熟稔,與長期串聯國際藝術社群的經驗和實力,提供收藏家最有效益與影響力的即時資訊、潮流、數據與研究分析,成為最值得信任與期待的專業國際藝廊,希望能為台灣藝術環境創造歷史的新章節;未來也將運用在商業服務上獲得的資源轉移至支持展覽發展與研究的經費之上,以「社會企業」的概念建立藝術家、策展人、藝廊、收藏家與觀眾之間共好的關係。
開幕首展《我倆之眼》由策展人胡朝聖策劃,呼應藝廊名稱的定義、定位與功能,思索如何與這嶄新的展覽空間對話,並且以此展為基礎,開拓出未來的藝術契機。胡朝聖認為:「透過藝術,我們得以重啟另一双眼,看見被層層外在遮蔽的本質與真相,讓不存在的得以現形,建立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與理解,以此為基石向前催生推進的動能與可能。這神祕又繁複的創造過程來自於藝術家不斷凝視和外界(他者)之間距離的差異參照與對比,進一步達成自我思想的奔放、濃縮和淬鍊;然這凝視並非只單獨經由藝術家之眼指向創作核心,而是還透過他者目光一次又一次得以穿越、內觀和回返創作者自身狀態,最終產生具有超越性與啟發性的感知作品,與創作以外的觀者交流、對話並影響著世界。」策展人期待觀者經由《我倆之眼》,能超越地域、生活、文化背景等不同脈絡差異下而與其會面,從美學形式、主體意識、身分認同、集體記憶、哲學感知、媒體觀察、慾望探索、弱勢關懷、次文化研究、地緣政治等主題,對自我和世界能有更多體悟。也希望觀者從展覽中,想像藝術家透過他者互為双眼而成就創作的渠道與方法,進行藝術生產,豐富彼此的思想模式和生命。
双方藝廊首展「我倆之眼」將於2015年5月16日開幕,邀請來自台灣、印度、澳洲、美國以及日本等國共13位藝術家聯合展出,展出作品包括互動動力裝置、雕塑、攝影、錄像裝置與繪畫,參展藝術家:陳順築,陳萬仁,曲德義,尚恩.格萊德維爾(Shuan Gladwell),蘇尼爾‧高帝(Sunil Gawde),平川祐樹(Yuuki Hirakawa),何孟娟,徐永旭,丹尼爾.羅森(Daniel Rozin),蘇匯宇,陶亞倫,吳東龍,于軒。